中国人民银行从1948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岁月,人民币也从战火纷飞中诞生的第一套飞速发展到如今的第五套,为支持解放战争、新中国经济建设及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套人民币中,有一枚被收藏界列为珍品的“打麦场”主题贰拾元人民币,解放战争时期,就诞生在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冀南银行。“纪念建党90周年红色收藏鉴赏”系列之六、之七,将带您回溯这枚珍贵人民币藏品背后的历史……
诞生在太行山上的人民币
田秋平
试机人民币的发现
2008年9月间,长治古玩市场先后发现三张大小不等、四周残损的印有“中国人民银行”“贰拾圆”“1949”等字样的整版试机钞票,请上党钱币研究会专家进行鉴定后认为,该批钞票是解放战争时期印钞厂印刷钞票报废的尚未裁割的试机钞票,是在已经印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军用流通券”基础上用其背面重新试机的。此版人民币贰拾圆票正是1949年正式发行流通于各解放区市场的“打麦场”第一套人民币。
据党史资料记载,194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军用流通券”在已经是解放区的晋东南根据地冀南银行印好一部分后,并没有来得及发行,即接到停印的命令。此时,中国人民银行也于这年12月1日在冀南银行改组先期设立的华北银行基础上成立。新版第一套人民币直接投入到了全国已连成一大片的解放区流通市场。这种情况下,后方太行山里黎城冀南银行印钞厂在印钞纸严重紧缺的条件下,只好用停印的“军用流通券”试机了。
该整版人民币试机钞票发现地在黎城西村、后背底和茅岭底,而且,钞票主题图也是直接借用冀南银行印制的一枚“1948年版”的“军民收获”冀钞上的图案。冀南银行早在抗战初期的1939年10月即在晋东南根据地黎城印刷抗币冀南票,1948年过渡改称中国人民银行二局一、二、三厂,1949年底才陆续撤出根据地的长治黎城。据当时任三厂秘书、负责全面工作的高文明在《第三印钞厂成立前后》中讲:“冀南银行第三厂是1947年7月成立的,地址在东西辽城和茅岭底。试机时,先试印一些烟盒皮。正在试印期间,上级领导决定,为支持刘邓大军南下,将永兴印刷公司划归冀南银行领导,以便更快地印刷大军南下用的钞票。”从此段回忆资料中,同样证明了冀南银行1947年7月以后在太行山老解放区印刷“军用流通券”和印制人民币的事实。
印钞厂旧址的考察
汽车从长治出发,向东北方向行驶98公里,一路颠簸,近两小时后,我们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八路军一二九师供给部、冀南银行总行、财经学校等我党许多重要机构所在地的黎城县小寨村。村前十多公里的山峦沟壑里是八路军的军械生产要地“黄崖洞”兵工厂。
步入小寨,在村中大庙北,我们来到了“冀南银行”旧址展览馆。通过对展览室内容的了解和村里老乡的走访发现,冀南银行总行最初并不在此,是从与小寨仅有三五里之遥的西村、东坡、庄上的大山里迁来的,印钞厂却一直在西村后山原址未动。当时冀南银行印钞技师张裕民的回忆资料中说:“1939年夏天,梁绍彭任发行处主任。秋天,在(黎城)东坡成立了印刷三所,郭惠亭、刘宪章、孙书田三人负责。”
西村是黎城县北面的最后一个自然村,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村里58岁的蔚张有为我们作向导。“这是当年八路军战士守在印钞厂山口的岗哨,天然的三个洞穴,可避风挡雨。一有敌情可立马进山报信。”走在前头的老蔚介绍说。
山路突然变陡,此时的脚下根本就没有“路”,脸贴石壁,头顶荆棘,山路难行。再向西进,南北两座高耸的山峰中间,有了房屋的影子,“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八路军冀南银行西村印钞厂。”老蔚用手一指。坐北向南的一排排残墙断垣二十余间,紧贴山壁,顺势而建,数十年的风雨剥蚀印钞厂厂房早已没有了屋顶。屋角草根间有几只油墨残留物,一口能供数百人饮水的大山井至今仍能饮用。向北约200米又有一院老石屋,听老一辈传说也是“印票子”的地方。西村后山里的此处印钞厂是冀南银行印钞一厂,也称一所。我们在《山沟里的印钞厂》中见到了当时在厂部总务科和会计科任出纳的乔容章的回忆文字:“1945年,日本投降,整风结束,我被分配到冀南银行第一印钞厂,直到1949年底解散时为止。这个厂当时大约有1200名职工,设在黎城和左权交界地区。下设一、二、三、四印钞所和鉴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