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新中国硬币之祖,非硬分币莫属。自1955年沈阳造币厂由前苏联专家合作建厂,并铸制第一批新中国铝铜合金硬分币1分和5分以来。到2011年发行1分硬币为止,新中国硬分币,共发行有:
1955年1分、5分(沈阳造币厂制版并铸造,下简称沈币厂,铝铜合金)
1956年1、2、5分(沈币厂制、铸,一版5分俗称细版为铝铜合金)
1957年1、5分(沈币厂制、铸,铝镁合金)
1958年1分(沈币厂制、铸,铝镁合金)
1959年1分、2分(沈币厂制、铸,铝镁合金)
1960年2分(沈币厂制、铸,铝镁合金)
1961年1、2分(沈币厂制、铸,铝镁合金)
1962年2分(沈币厂制、铸,铝镁合金)
1963年1、2分(沈币厂制、铸,铝镁合金)
1964年1、2分(沈币厂制、铸,铝镁合金)
1971年1分(沈币厂制、铸,铝镁合金)
1972年1分
(上海造币厂“创刊号”与沈币厂联合制版、铸造,俗称混版,铝镁合金)
1973年1分(沈币厂制版,两厂同铸,铝镁合金,下同不再赘述)
1974年1、2分(上币厂制版,两厂同铸)
1975年1、2分(沈币厂制版,两厂同铸)
1976年1、2、5分
(其中1、5分为上币厂制版并铸造,2分为沈币厂制版铸造)
1977年1、2分(沈币厂制版并铸造)
1978年1、2分(其中1分为上币厂与沈币厂联合制版、铸造,俗称混版,2分为沈币厂制版,两厂同铸)
1979年1、2、5分(沈币厂制版铸造,铝镁合金,其中5分为非流通币俗称“天王币”第一枚)
1980年1、2、5分(上币厂制版铸造,其中2、5分为非流通币俗称“天王币”第二、三枚)
1981年1、2、5分(沈币厂制版铸造,其中1、5分为非流通币俗称“天王币”第四、五枚)
1982年1、2、5分
(其中1分、5分为上币厂制版铸造,2分为沈币厂制版铸造铝镁合金)
1983年1、2、5分
(其中1分为上币厂制版两厂同铸,2分、5分为沈币厂制版两厂同铸)
1984年1、2、5分
(其中1、5分为上币厂制版铸造,2分为沈币厂制版两厂同铸)
1985年1、2、5分(沈币厂制版、两厂同铸,铝镁合金)
1986年1、2、5分(其中1分为上币厂制版两厂同铸、2分为上币厂唯一制版铸造、5分为沈币厂制版两厂同铸)
1987年1、2、5分(其中1分为上币厂制版两厂同铸,2、5分为沈币厂制版铸造)
1988年2、5分(沈币厂制版,两厂同铸)
1989年2、5分(沈币厂制版,两厂同铸)
1990年2、5分(沈币厂制版,两厂同铸)
1991年1、2、5分(沈币厂制版,两厂同铸)
1992年1、2、5分(其中1、2分为非流通币,5分为沈币厂制版并铸造)
1993-1999年1、2、5分(沈币厂制版两厂同铸,皆为非流通币,仅见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套币之中)
2000年1、2、5分(上币厂制版并铸造,其中1分为流通币,2、5分为非流通币,仅见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套币之中)
2005-2011年1分(上币厂制版,两厂同铸)
上述,时间跨度56年,自1955年至2011年共发行有流通分币:
1分:
1955-1991共发行有
A:1955至1959年,共5枚
B:1961、1963、1964年,共3枚
C:1971至1980年,共10枚
D:1982至1987年+1991,共7枚
E:2000+2005至2011年,共8枚
A+B+C+D+E=33枚,其中前25枚在1992年民间印制发行的分币大全册中有对应位置。
2分:
1956-1991共发行有
A:1956、1959年,共2枚
B:1960-1964年,共5枚
C:1974-1979年,共6枚
D:1981-1991年,共11枚
A+B+C+D=24枚,所有2分流通币在1992版分币大全册中有对应位置
5分:
A:1955至1957年,共3枚
B:1974、1976年,共2枚
C:1982-1992年,共11枚
A+B+C=16枚,所有5分流通币在1992版分币大全册中有对应位置
1992版流通分币大全册实册共有:1分25枚+2分24枚+5分16枚=65枚。
是初学者学习投资硬分币的入门“科普读物”,与中国邮票彩图目录、纸币彩图目录及磁卡彩图目录相比,硬分币大全册实册更具有观赏性和保值增值性能。对于鉴别真伪,明辨版型等有实物教科书的作用。目前唯一的遗憾是,每枚流通分币的发行量,由于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直接披露,使得民间印制的流通分币实物大全册不具有分析价值。
但是,自今年3月以来,通过硬币研究学者、投资收藏家们的努力,到目前,硬分币发行情况,总量数据以得到权威部门的披露,80年代后期分币各年的铸造量及主流通区域也已基本廓清如下:
1分,国家共铸造约166亿枚,约为1.7亿元面值(不含1991年后数据)
2分,国家共铸造约320亿枚,约为6.4亿元面值
5分,国家共铸造约165亿枚,约为8.3亿元面值
1分+2分+5分,自1955年发行至1992年止,共铸造约16.4亿元面值,650亿枚。
根据数十吨,几百万枚的1、2、5分银行回笼币分拣情况,目前统计各年份各品种主流通区域及相对量如下(注:该区域分布情况,不包括新疆、宁夏、内蒙、西藏等少数民族自治区,因目前没有充足的银行回笼币样本可供分析):
1分:
A:1955至1959年阶段
全国各省市的分行级别的回笼币中,每1000枚1分
(最早为1995年封装,最迟为2011年封装,下同)
平均含有
1955年1分1-2枚
1956年1分3-8枚
1957年1分<1枚
1958年1分5-10枚
1959年1分7-15枚
其中:东北三省尤其辽宁省沈阳市一带的银行回笼币,这一阶段的1分出现机会较高,而且由于气候条件有利于铝铜合金和铝镁合金的分币保存,其品相也是相对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最好的。
#e#
B:1961至1964年阶段
1961年1分7-15枚
1963年1分20-40枚
1964年1分30-100枚
其中:仍以东三省尤其是辽宁省沈阳市一带的分行回笼币,这一阶段的1分出现机会较高。其次是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相对气候尚可,全品保有率较高。
C:1971至1980年阶段
1971年1分50-200枚,其中全国自北向南以辽宁沈阳为最多,江浙沪等地为最少。
1972年1分10-20枚,其中全国各省以湖北为最多,江浙沪等地次之,东三省及华北为最少。
1973年1分30-70枚,其中全国自北向南以辽宁沈阳为最多,江浙沪等地为最少。
1974年1分15-30枚,其中全国自北向南以辽宁沈阳为最少,江浙沪等地为最多。
1975年1分50-200枚,其中全国自北向南以辽宁沈阳为最多,江浙沪等地为最少。
1976年1分5-15枚,江浙沪等地为最多,以辽沈为最少,1000枚回笼币1分中,几乎难见1枚76年1分,是70年代1分硬币分布最不均衡的品种之一。
1977年1分150-400枚,其中全国自北向南以辽宁沈阳为最多,江浙沪等地为最少。
1978年1分30-100枚,其中全国各省以湖北为最多,江浙沪等地次之,东三省及华北为最少。
1979年1分30-100枚,其中全国自北向南以辽宁沈阳为最多,江浙沪等地为最少。
1980年1分30-100枚,其中全国自北向南以辽宁沈阳为最少,江浙沪等地为最多。
D:1982年至1991年阶段
1982年1分80-200枚,其中全国各省以湖北为最多,江浙沪等地次之,东三省及华北为最少。
1983年1分150-400枚,其中全国各省以东北华北为最多,江浙沪等地次之,湖北为最少。
1984年1分20-100枚,其中全国各省以湖北为最多,江浙沪等地次之,东三省及华北为最少。
1985年1分30-50枚,其中全国以辽宁沈阳为最多,江浙沪等地次之,湖北及华南各地较少,某些地区几乎每1000枚回笼币难见1枚85年1分。是1分硬币80年代最不均衡的品种之一。
1986年1分150-400枚,其中全国各省江浙沪等地最多,东三省及华北为最少。
1987年1分150-400枚,其中全国各省以湖北为最多,江浙沪等地次之,东三省及华北为最少。
1991年1分5-20枚,其中全国各地以北京及相邻地区为最多,江浙沪等地为最少。
E:2000年及2005至2011阶段
2000年1分<1枚,其中全国各地以北京及相邻地区为最多,湖北湖南次之,其它地区几乎难见。2005至2011年1分由于流通尚不充分,数据暂无支持。
2分:
A:1956、1959年
1956年2分10-30枚,由于流通比较充分,全国各省比较均衡,随着封装年份的靠后,出现几率降低,但低于每1000枚10个56年2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1959年2分1-5枚,由于流通比较充分,全国各省比较均衡,随着封装年份的靠后,出现几率降低,但低于每1000枚1个59年2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B:1960-1964年
1960年2分5-20枚,全国各省,以东北辽沈地区为最多,湖北次之,江浙沪为最少,同样由于流通较充分,各省在出现几率上差异不大,但每1000枚少于5枚的情况则较少见
1961年2分10-30枚,全国各省比较均衡,东北三省及江浙沪一带相对较多,其它地区相对较少,但每1000枚少于10枚的情况较少见
1962年2分10-30枚,全国各省比较均衡,东北三省及江浙沪一带相对较多,其它地区相对较少,但每1000枚少于10枚的情况较见少
1963年2分5-10枚,东北三省较多其它地区较少见
1964年2分20-50枚,由于流通比较充分,全国各省比较均衡,随着封装年份的靠后,出现几率降低,但低于每1000枚20个64年2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C:1974-1979年
1974年2分5-15枚,全国各省比较均衡,东北三省及江浙沪一带相对较多,其它地区相对较少,但每1000枚少于10枚的情况较见少
1975年2分10-30枚,全国各省比较均衡,东北三省及江浙沪一带相对较多,其它地区相对较少,但每1000枚少于20枚的情况较见少
1976年2分50-150枚,东北三省及湖北湖南等地相对较多,其它地区相对较少,江浙沪为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50枚的情况较见少
1977年2分20-50枚,东北三省及湖北湖南等地相对较多,其它地区相对较少,江浙沪为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20枚的情况较见少
1978年2分50-150枚,湖北湖南等地相对较多,其它地区相对较少,江浙沪为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50枚的情况较见少
1979年2分50-150枚,东北三省及湖北湖南等地相对较多,其它地区相对较少,江浙沪为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50枚的情况较见少
D:1981-1991年
1981年2分20-150枚,东北三省及湖北湖南等地相对较多,其它地区相对较少,江浙沪为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50枚的情况较见少
1982年2分50-300枚,东北三省及湖北湖南等地相对较多,其它地区相对较少,江浙沪为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50枚的情况较见少
1983年2分20-150枚,湖北相对较多,其它地区相对较少,江浙沪为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20枚的情况较见少
1984年2分20-150枚,东北三省相对较多,江浙沪次之,湖北相对较少,但每1000枚少于20枚的情况较见少
1985年2分50-150枚,东北三省及湖北湖南等地相对较多,其它地区相对较少,江浙沪为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50枚的情况较见少
1986年2分5-120枚,江浙沪相对较多,湖北湖南等地次之,东北三省为最少,每1000枚回笼币中几乎难见1枚1986年2分,是2分硬币流通币中分布最不均衡的品种之一。
1987年2分150-350枚,全国各省较为均衡,江浙沪相对较少,但每1000枚少于150枚的情况较见少
1988年2分50-150枚,江浙沪相对较多,湖北湖南等地次之,东北三省为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50枚的情况较见少
#e#
1989年2分10-150,江浙沪相对较多,东北及华北等地次之,湖北湖南为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10枚的情况较见少
1990年2分50-200枚,江浙沪相对较多,东北及华北等地次之,湖北湖南为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10枚的情况较见少
1991年2分1-5枚,由于配套1991年套币等需求,流通较不充分,新币较旧币更多,江浙沪相对较多,东北及华北等地次之,湖北湖南为最少,每1000枚不见1枚91年2分的情况较为常见。
5分:
A:1955-1957年
1955年5分2-15枚,东北三省较多、其次是云贵川等地、江浙沪相对最少。而且由于流通充分,币品又是铝铜合金,气候及保存条件使得东北华北地区的55年5分品相好于江浙沪等地。每1000枚不见2枚55年5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1956年5分20-50枚,东北三省较多,其次是云贵川等地、江浙沪相对最少。而且由于流通充分,气候及保存条件使得东北华北地区的56年5分品相好于江浙沪等地。每1000枚少于20枚56年5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1957年5分5-20枚,东北三省较多,其次是云贵川等地、江浙沪相对最少。而且由于流通充分,气候及保存条件使得东北华北地区的56年5分品相好于江浙沪等地。每1000枚少于5枚57年5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B:1974、1976年
1974年5分5-20枚,江浙沪三省较多,其次是云贵川等地、东北三省相对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5枚74年5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1976年5分30-80枚,江浙沪三省较多,其次是云贵川等地、东北三省相对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30枚76年5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C:1982—1992年
1982年5分30-80枚,江浙沪三省较多,其次是湖北湖南等地、东北三省相对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30枚82年5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1983年5分30-100枚,湖北湖南较多,其次是江浙沪等地、东北三省相对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30枚83年5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1984年5分100-300枚,江浙沪三省较多,其次是湖北、贵州等地、东北三省相对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100枚84年5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1985年5分5-50枚,湖北湖南较多,其次是江浙沪等地、东北三省相对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5枚85年5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1986年5分100-400枚,华北各省分布较均衡,也较多,其次是江浙沪等地、东北三省相对最少。
1987年5分30-100枚,湖北湖南较多,其次是江浙沪等地、东北三省相对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30枚87年5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1988年5分100-400枚,华北各省分布较均衡,也较多,其次是江浙沪等地、东北三省相对最少。
1989年5分50-100枚,华北各省分布较均衡,也较多,其次是江浙沪等地、东北三省相对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20枚89年5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1990年5分100-150枚,东北及华北各省分布较均衡,也较多,其次是江浙沪等地、湖北湖南相对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20枚90年5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1991年5分100-150枚,华北各省以山东山西为最多,湖北湖南相对较少,东三省相对最少。但每1000枚少于20枚91年5分的情况则较少见。
1992年5分1-600枚,东北三省较多,尤其以辽沈一带为最,但全国各地均较少,湖北湖南、江浙沪等地几乎难见92年5分出现。是5分流通币中地域分布最不均衡的品种之一。
前后,邮币卡投资市场的圈内人士开始谨慎乐观的关注硬币版块及硬分币市场,社会各界投资收藏爱好者不断涌入市场,纷纷选购心仪的品种。
那么在大环境利好硬分币,投资硬分币正当时的如今,投资者、收藏者,首先要做好的准备就是,学习投资常识。一如邮票与纸币,收藏或投资,首先要从相对量关系入手学习。硬币,尤其是硬分币,更尤甚是81年之后的尚在发行、流通、使用、消耗并存中的硬分币。到底每个年份发行量多少,流通量多少,新品存世量多大,我们不能一叶障目,更不能坐井观天,而且最危险的是人云亦云。这些都是导致我们投资失误,收藏无趣的诱因。
硬分币,从发行总没数上看,166亿的1分,320亿的2分,165亿的5分,看似是天量,但是它跨域了新中国建设初期、文化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繁荣之始初期,四个大时代,从1955年到1992年,48年的铸造史,50多年的发行流通史。如今,建筑业用消耗性需求较大,主要是地基穿孔、阀基础奠基等,用直径一致、薄厚相等的型材1、2、5分硬币,较购买建筑型材可以节省50%左右的成本(按市价120、85、70每公斤计),每10万方的建筑工地,平均消耗1、2、5分硬币各1-3吨左右,全国10万方为单位的建筑工地数以百万计;与此同时,制造业出口镁光灯等用材,可以消耗以5分为主的硬分币,年出口量10万台镁光灯的中小厂,年平均消耗5分大概在5-15吨的水平,全国10万台产能单位的镁光灯生产厂,数以万计;全国纽扣生产大省、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每年出口及内销直径16mm至39mm的标准纽扣数以亿计,其中主要以1、2分为主,数亿枚1、2分被彻底消耗为纽扣、饰物等。这些连年累积的消耗,使得50多年发行的硬分币彻底消失于流通领域不可逆转。那么数以百吨数以亿计的真实消耗之后,1、2、5分硬币存量还能有多少?
投资分析,不追求绝对精确,而追求相对量。比如1964年发行的梅兰芳小型张(下简称梅张),大家都知道发行量仅2万枚,但是50多年间,信销用去多少?盖销出口几何?总公司存留多少?民间配套用多少?这些数都是未知。一个已知条件,是无法推倒N个未知量的。其实知道也没有意义,因为都是变量。而老集邮者、邮票投资爱好者,只需要知道,它是60年代发行量最少,面值最高,题材影响力最大的小型张就够了。那么它是建国以来老纪特邮品收藏之王的地位就自然而然形成了。那一时期的其它邮品,都与该邮品做相对量价比对。而且各阶段的领军人物都与梅张的市价成相对关系,梅张市价1.5万元的1996年,后期新秀金猴1200元左右。15年后的如今,梅张近15万元,后期新秀金猴近12000元,相对量价关系及其稳定。搞邮票收藏的都知道,老纪特看梅兰芳、黄山;文编看文7、文10;新JT看金猴、爱科学。就是说在题材影响力相当的情况下,量价关系是可以跨越时空做比较的。
#e#
纸币也是一样:没有人推敲二版大黑十的发行量和实际存世量,只需要知道它是二版领军,其它各版纸币领军人物与之成对应关系。三版看车工、四版看8050…….
回到硬分币这里:在我们对哪年发行了哪种面值的硬分币有了基本常识以后,纯收藏爱好者,根据个人能力,高端的,可以收藏早期评级分币,因为国际认证、品相无争议,成交价透明而且有记录,便于将来转让副品及提高档次等再拍卖。中低端的,可以在知名网站,比如中国现代钱币网、一尘网等处,与知名有实体店铺的商家处购买全新品分币大全套,其中包括82年1分平版和83年2分凸版,前者相对于凸版量较少些但也算常见后期分币,目前价值不高,但有一定收藏乐趣,后者及其稀缺,在2分流通币出现的概率远低于通常公认最稀少的59年2分。全新币83年2分将来有机会跻身硬分币收藏大、小珍之列。如此成套收藏或收藏评级币的纯集藏爱好者,不用考虑各年分币尤其是81年后的分币存量的多寡,因为此项消费,在精不在多,老在年份、珍在品相、稀在难度。
而投资硬分币,并预期得到犹如92年至97年纪念币收藏繁荣初期的投资回报者。必须具备钻研和坚持的精神。建行、六运会被挖掘出来,是在人们从无意识流通使用,到有意识收藏积存的质变。因此自92年面值附近算起,到如今,几千倍的升值率。这一时机,不会再来。因为90年代初的国人,是集体无意识,参与邮票收藏的少部分人兼容纪念币,算有点潜意识,但也不是很确定未来发展之路。而97之后的国人,是集体有意识,有意识寻找投资渠道、寻找投资机会。到2007年股市大牛之后,没有几个成年人不知道投资有回报也有风险的道理。更没有人为升值几倍几十倍而惊讶。到2011年的今天,在集体有意识的今天。投资收藏品,具体的说投资硬分币,简单从量上分析、理解哪些品种有潜力,已经是一条腿走路的单项思维了。因为早期的不一定绝对量少,后期的不一定绝对量多。后期,在眼下相对量少的,也不是此前此后真的绝对量少。神马都有可能是浮云。
但是,不用悲观,投资收藏品的最大好处在于,题材是核心,题材是帝王。有了题材这个支点,你想要多大的杠杆效果,就把筹码致力于哪里即可。
那么,设计千篇一律的硬分币,何以体现题材的价值?什么是硬分币恒久远的题材呢?笔者认为:
1、纪年价值:由于在80年代以前,我国只有硬币没有纪念币的发行。所以,自1955年以来的硬分币,可以看做纪年币,是题材涵盖比纪念币更广的纪念币之祖。比如1976年,国家发行有: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大领导人的纪念邮票,而没有纪念币。可是1976年的1、2、5分硬币流通于民间、收藏于民间,每个拥有这一年分币的人们都能够时常想起那个新中国建国以来,发生的大事最多,最不平静,中国近代史最大转折之一的特殊年份。再比如:1988年,国家发行特种邮票一轮生肖龙年邮票,是为全世界十几亿华人发行的第一枚生肖邮票,这一年还发行了其它主题的纪念币,但遗憾的是没有发行龙年生肖纪念币,这一年还发生了全国第一次高倍率普涨工资等无法载入史册,但非常具有历史性纪念价值的大事。那么1988年的2、5分硬币流通于民间、收藏于你我。凡是肖龙者,在2012风云汇集的有一个中国本命龙年,1988年硬分币,特别是5分,俗称885寓意吉祥的885,既可以是龙年的本命护身符,据民间习俗,有条件的人家,未出百日,及12岁本命年的小孩儿要带银锁链以辟邪,条件一般的人家则用铝分币代之。明年,2012年,是1952年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6个龙年,也是所有1952、1964、1976、1988、2000年出生的华人的本命年,那么885既可以是吉祥如意588的永恒象征,又可以是龙的传人共同的辟邪之宝。
2、设计特性:由于我国硬分币铸造晚于纸币制造6-7年,而且是前苏联专家帮助建厂、制版、铸造的,大多数硬分币是沈阳厂制版并铸造,相对于老厂沈阳厂,1972年才开始制版硬分币的上海厂,自主研发和铸造的7、80年代分币,较同期的沈阳厂老版更精细、美观、耐用、易于保存。其中,中期较杰出的是1972年1分和1976年1分,虽然相对发行量少,但是精美细致,抛光圆润,保存得当,是中期硬分币中市价直追早期分币的先行者。
而2分硬币,除1974年2分、1983年2分凸版和1986年2分的版别有别于沈阳厂老版以外,其它各年份从字体设计到铸制工艺,千篇一律。因此,1974年2分、1983年2分凸版和1986年2分,发行量的多寡暂且不论,题材方面,占了同期分币中设计特性的先机。寻找差异化是收藏品投资的法宝之一,比如古木家具,很少人考虑绝对世存量的问题,更多的是研究与发现款式的特殊性和趣味性。但凡前篇一律的设计,及时存量不大,也显得泛滥成灾,而相对哪怕是细微之处的变化,如1986年2分的“1986”为我国独有的仿宋体而不是大多数硬币的罗马体,1974年2分的瘦体罗马字和背面的小☆、1983年2分凸版的正面分字顿刀,背面人字头顿笔等等,无不体现了它们有别于相邻年代相似面值分币的特殊性。
再如5分,1955年5分,为有别于后面15个流通币品种的铝铜合金,使得保存下来的完品相对稀缺。1956年5分,分为大五星为代表的粗体和相对量少的小五星为代表的细体。1974年、1976年、1982年、1984年5分,上海厂自主研发的五分硬币,新品有如银色琥珀般美观大气、抛光圆润,外表面锃亮但不露锋芒。
上述这些都是非题材的题材。这些精细之处,虽然不如纪年价值那么有影响力,但于同期同档次,发行量相似的硬币比较,至少存在一定的附加价值。只要市价不是突然高得离谱,剔除人为恶炒因素的收藏投资,长线而言是相对安全,并且意外收获的可能性较大的。
在赘述了我国硬分币发行的梗概,从发行量到区域分布特征,再到纪年价值与设计特性等等简要论述了,当前投资硬分币的基本知识之后,总结性地向各位乐观积极地参与进来的泉友、同好们说一句肺腑之言:
硬分币投资正当时,但要注意,量价关系,并追求题材发现。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