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了罗马数字的冠号组合方式是从第一套人民币开始的,也就是说,一版币的罗马冠号的开山鼻祖。其实在战争年代还有很多关于罗马冠号如何排列的故事。
历史问题导致排列不一
以东北银行为例,在解放战争尚未取得全面胜利之前,印钞所用的号码机,都需要工作人员乔装成商人,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国民党占领区,从大连买回。而每一个号码机约合一两黄金价值,在物资缺乏的战争年代,确实所费不赀而且也得来不易。因此,号码机的珍贵在东北银行多采多姿的票券号码字体之中完全表现无遗,其印制第一套人民币的号码种类最多、变化也最大。早期印钞厂除了设备简陋之外,且又缺乏八位数的号码机,所以,这套纸币八位数票券的号码印刷,往往采用两组号码机合并组装而成,有2+6或4+4两种组合;因此,数字排列上有时会出现高低、不整齐的现象,甚至即使是同一票券,号码字体前后也会有差异的情形发生。
第一套人民币六十种票券中,无号码券有一种,六位数号码券有十二种,七位数有二十六种,八位数有二十五种。其中伍拾圆工农券、壹佰圆轮船券都有六位数和八位数二种号码,而伍拾圆列车券和壹仟圆狭长型双马耕地券则有六位数和七位数二种号码,也就是同一票券有二种不同号码位数,除了狭长型双马耕地券是特殊历史背景下所造成“七位数号码比六位数先发行和“伍拾圆列车券六位数号码为天津人民印刷厂印制、七位数则为北京印钞厂所生产”之外,其它二者(即伍拾圆工农券、壹佰圆轮船券)主要是因为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解放区域逐渐扩大,对货币需求量日益殷切,为因应客观形势的变化,上海印钞厂遂把六位数号码扩充为八位数,来增加人民币的印刷量。
众说纷纭的发行量
理论上,一个冠字,号码如果是六位数,则发行量(印刷量)约一百万张,七位数约一千万张,八位数则约一亿张;因此,纵然同样是只有发行一个冠字【I II III】的票券,也会因面额、号码位数、流通区域和使用时间的不一样而使市场价格会大异其趣的,这些原因或变量是错综复杂的,无法用简单的一个元素来说明清楚。例如:在解放时期和建国前后,解放区的地方性货币与人民币是按固定比价来兑换,且以人民币为本位币,地方币为辅币,混合流通;然后是停止区币发行,并通过银行业务、财政征收和贸易回笼等协同运作,只进不出,逐渐收回解放区货币,因此,有些人民币票券虽然是只印制一个冠字【I II III】而已,但可能由于下述种种原因,造成市场价格上有天壤之别。
1、号码位数(六位数、七位数、八位数)不同,或是否有全部发行完毕,这些原因都会造成发行量和存世量的极大差异。
2、若和辅币性质的区币同时流通,且时间较长,自然而然会影响人民币使用的周转率问题。
3、战争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会导致小面额的钞票因较不值钱的缘故,其回收率相对地较大面额的低很多,因为以当时壹万元旧币(第一套人民币)只能换成新币(第二套人民币)壹元,那么壹佰元的旧币只等于新币的壹分而已,由此可知,面额伍拾元以下的钞票早已微不足道,自动退出市场的流通,相对地回收也比较少一些。
4、发行时间早和流通时间久,其存世量会较少,市价自然偏高,这可以从第一批发行的贰拾圆运肥火车和伍拾圆矿车驴子票券得到验证。(e)发行量少或面额较大,其回收相对彻底,那么市场价格也不便宜,如:伍佰圆瞻德城、伍仟圆蒙古包、壹万圆牧马票券等等。今汇集相关票券成一览表,供大家参考、探究一番,并充分了解一下,市场价格迥然不同的真正原因所在?
#e#
发行单一冠字【I II III】的票券一览表
编号 | 面值 | 图称 | 号码位数 | 发行量(推估) | 备注(末位首位数) |
1 | 1元 | 工农 | 0 | 未知数 | |
2 | 1元 | 工厂 | 8 | 3千万 | 首位号码只有0-2 |
3 | 5元 | 织布 | 8 | 8千万 | 首位号码只有0-7 |
4 | 5元 | 水牛 | 7 | 6百万 | 首位号码只有0-5 |
5 | 10元 | 工农 | 8 | 8千万 | 首位号码只有0-7 |
6 | 10元 | 火车站 | 8 | 4千万 | 首位号码只有0-3 |
7 | 20元 | 立交桥 | 8 | 9千万 | 首位号码只有0-8 |
8 | 20元 | 运肥火车 | 8 | 8千万 | 首位号码只有0-7 |
9 | 20元 | 帆船火车 | 8 | 3千万 | 首位号码只有0-2 |
10 | 50元 | 矿车驴子 | 8 | 9千万 | 首位号码只有0-8 |
11 | 50元 | 红火车大桥 | 8 | 2千万 | 首位号码只有0-1 |
12 | 100元 | 大帆船 | 7 | 1千万 | 首位号码只有0-9 |
13 | 500元 | 瞻德城 | 7 | 4百万 | 首位号码只有0-3 |
14 | 5000元 | 蒙古包 | 7 | 5百万 | 首位号码只有0-4 |
15 | 10000元 | 牧马 | 7 | 3百万 | 首位号码只有0-2 |
上述表内,运肥火车和红色火车大桥二种票券,虽然都有【IV II X】补号冠字的存在,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发行总量,故亦纳入此一系列。
在《中国革命根据地印钞造币简史》书中叙述:1948年12月至1949年7月,第二印刷局共印制人民币伍圆券(帆船图案)金额1893.05亿元,1949年6月至11月,印制人民币贰拾圆券(打场图案)金额4724.3亿元,(注:此金额为冀南银行币,按1元人民币=100元冀南币折算);亦即伍圆帆船券发行总金额约为旧人民币18.9亿元,印刷量约37.86亿小张,而号码为七位数,故应存在有38个不同冠字且末位冠字应为【VII IX VIII】;而贰拾圆打场券发行总金额约为旧人民币47.24亿元,印刷量约23.62亿小张,号码为七位数,理应存在有24个不同冠字且末位冠字为【VI V IV】。但在冠字的实物收藏上,却极难收集齐全,至今为止,笔者的伍圆帆船券冠字只有19个,而目前已知的末位冠字为【VII VI VIII】;贰拾圆打场券的冠字则更少,只有5个而已,目前已知末位冠字为【IV III V】。而市场上一直找不到新的不同冠字出现,大部份都是相同冠字,重复出现,因此档案资料与实物收藏的差距相当大,这有待未来更深入的求证。
至于坊间一些书籍、杂志记载的部份票券印制统计表,内容有对的、也有错的,还有一些需要日后更多、更完整的实物资料进一步考证。第一套人民币年代久远,而且又是发行于战争年代,一些记录货币发行和使用的资料保管起来实属不易,因此我们也只能通过对其冠号的研究来还原那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