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粮票在内的各种票证其实并非首创于我国,早在17世纪中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设立了小邮局,邮票从这个时候正式发行。而我国票证的发展源自于苏联。当时,苏联十月革命后,国内经济不稳定,内战不断,物资匮乏,因此开始采取商品计划分配,各种计划票证就此正式流行,用于控制人民日常供应。我国作为战后的贫困,为了摆脱经济的困难,快速恢复经济秩序,所以在全国范围发行了票证。
对于票证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货币是和旧社会、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要建立一种全新的、不带市场经济弊病的体制。票证制度成为了较成功的一种经济方式,于是票证在计划经济中普遍化,并固定下来,成了解决有限资源分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
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短缺,也就是短缺经济。在经济极为贫困的情况下,用票证对紧缺的消费品进行配给,成为了非常有效的一种办法。
如今,票证已经彻底退出了流通市场,成为了收藏领域的一员。起先票证收藏多是设计者和管理者,他们本身并无收藏爱好,只是由于职业关系和工作需要,属于一种无意识的收藏,而随着票证在收藏市场的走俏,国内的粮票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并趋于规模化。
由于流通之时国内粮票管理相当严格,再加国内人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当时真正有实力的收藏家并不多见。1980年之后,连续出现了的三次粮票收藏高潮,主要影响力来自于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这一影响从一开始呈现出较强的辐射力,使国内的收藏爱好者和有关部门如梦初醒,一时间。国内采取了各种方式,杜绝更多的珍稀票品流失海外,从此,票证收藏开始流行。
尽管中国是世界上发行和使用粮票最大的国家,国内具有最大的票源,但是,粮票收藏活动及最早对粮票文化的探索和研究者却是在国外,国内的票证收藏历史显得并不成熟,可见收藏粮票也是需要具备实力与眼光的,同时,在此刻,能否从中再次抓住机遇,还得需要更准的眼光和更强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