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新疆地区铸造的红钱别具一格,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区特色,备受广大钱币收藏爱好者青睐。新疆红钱种类繁多,版别复杂。“乾隆通宝”红钱是清代新疆地区开铸最早、铸时最长的红钱,也是种类最为繁多、版别最为丰富的新疆红钱。 一、最早的新疆红钱 18世纪中叶,回部准噶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皇帝派兵平叛,重新统一了新疆南北。为了加强和巩固祖国西北边防,清政府在伊犁设将军衙门,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并在新疆地区铸造流通与全国各地形式一致的钱币。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皇帝下令将天山南路原来流通的回部准噶尔普尔铜币销熔,改铸为圆形方孔的“乾隆通宝”钱。这种钱以精制红铜铸造,颜色纯红,故称新疆红钱。1759年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后,于次年在南疆叶尔羌设立钱局,由户部颁发样钱,仿照内地制钱样式,面铸汉文“乾隆通宝”,背面为满、维文叶尔羌地名(开始币背穿左用译音不准的满文“叶尔奇木”,穿右为老维文(察合台文)“叶尔羌”,第二年穿左满文才改为“叶尔羌”。“乾隆通宝”红钱成为清代新疆地区最早铸造的红钱。 二、铸时最长的新疆红钱 按照清朝铸钱惯例,年号钱币应随皇帝年号的变更而改毁铸造,新皇登基都要铸造新的年号钱。但嘉庆皇帝为炫耀纪念其父乾隆帝的丰功伟绩,于嘉庆五年(1800年)下令新疆地区不必按内地制钱定例,乾隆钱可以与新年号钱并行铸造、并行使用,“永远通行”,要求后代永远恪遵,并具体规定新铸钱中乾隆钱应占二成比例,当朝钱八成。光绪九年(1883年)以后,又改为“以四成铸为乾隆通宝”,当朝钱六成。因此,“乾隆通宝”红钱除乾隆在位时铸造外,自嘉庆帝始一直延续至宣统年间,每遇新帝登基,新疆在铸造新的年号红钱的同时,还要铸造一定数量的“乾隆通宝”钱,并投入市场流通使用。“乾隆通宝”红钱前后铸造150多年,成为清代新疆地区铸造时间最长的红钱。 三、铸局最多的新疆红钱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在南疆叶尔羌设立钱局,叶尔羌钱局成为清代在新疆最早设立的铸钱局。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再设阿克苏钱局,三十年(1765年)阿克苏局迁到乌什,设立乌什局。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在北疆伊犁设立宝伊局,都铸有“乾隆通宝”红钱。此后,在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年间均曾不定期铸有“乾隆通宝”红钱。从存世实物看,清代新疆先后有叶尔羌(叶尔奇木)、阿克苏、乌什、伊犁、库车、喀什噶尔(咸丰五年设)、和阗等七个铸钱局开铸“乾隆通宝”红钱,比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铸造红钱钱局都多。“乾隆通宝”红钱是铸局最多的新疆红钱。 四、仿内地铸钱局的新疆红钱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新疆铸钱局还铸造了不少仿内地铸钱局的“乾隆通宝”钱。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大片领土。为筹措军费,迅速恢复被侵略者破坏的新疆经济,左宗棠命令部下将领立即着手仿内地钱局铸造红钱。他还亲自从内地发来数枚不同铸钱局铸造但均重一钱二分的“乾隆通宝”钱作为铸币的标准样钱,要求按式铸造。光绪四年(1878年)三月,新疆阿克苏、库车驻军将领张曜按照钦差大臣左宗棠的命令,重开库车铸钱局,首先鼓铸仿内地钱局的“乾隆通宝”钱,背面均“以半边月圈”作为标记。从现存实物来看,当时新疆库车局、阿克苏局都曾铸造了不少仿内地钱局的乾隆通宝钱。据新疆红钱收藏者研究考证,库车局仿铸的有宝源、宝泉、宝云等局的乾隆通宝,阿克苏局仿铸的有宝泉局的乾隆通宝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台湾和上海两地同时发现了“乾隆通宝”宝浙局红铜质小平钱,已被泉界确认为新疆所仿铸的红钱。近年还发现有新疆钱局仿宝陕、宝川局铸造的“乾隆通宝”红钱。 五、版别最丰富的新疆红钱 由于“乾隆通宝”红钱是清代新疆地区开铸最早、铸时最长、铸局最多的红钱,因而也是种类最为繁多、版别最为丰富的新疆红钱。“乾隆通宝”红钱直径一般在2.4厘米至2.6厘米之间,重3.6克至4.8克左右,与内地小平制钱相似,略显厚重。背文因铸局、铸时不同而异,阿克苏局、乌什局所铸,背文左为满文,右为维文局名;宝伊局钱,背文不用维文,而用满文“宝伊”,在穿左右,与内地制钱相同;还有背文九、喀十、阿十、库十、当十、库局等汉字和星、月、角纹等图案。嘉庆、道光等朝后铸的乾隆红钱,大多比乾隆时期铸造的轻薄,钱文也因铸时,铸地不同而有异。而且还出现了不少仿造内地铸钱局的“乾隆通宝”钱等,这样使得“乾隆通宝”红钱的种类更加繁多,版式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