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拍,在上海某拍卖行秋拍之钱币专场,以82万元人民币落槌的一枚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银币,是一年前藏家从香港以32.86万美元拍回来的,短短一年多就大幅缩水过半。
不仅如此,无论从拍卖会还是古玩市场看,银币的成交状况均不理想,为什么会如此呢?笔者以为,除了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和当初过度炒作导致虚高或有价无市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鉴定难,如今连很多行内人都不敢再碰银币这块“烫手山芋”了,原因有二:
其一,近些年,来自于台湾等地的制假高手在机制币造假方面的水平之高可谓“天衣无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鉴定难度越来越高;
其二,鉴定界水平参差不齐,个别专家滥竽充数,使银币收藏这一领域“雪上加霜”。例如,笔者记得前不久就见到一档鉴宝节目中,一位所谓“专家”煞有介事地为银币收藏者指点迷津:“鉴定银币的方法关键是要吹一下,然后放在耳边听,有声音就说明是银币,没有声音就说明不是银币……”此专家的一番言论简直令人哭笑不得,不知道此专家是不是电影、电视剧看多了,把先辈用银元买东西的画面记得太牢了,以至于将影视上那些试银元的方法当成了法宝。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不仅银币会发出声音,合成币也会发出声音,只是发出的声音不同而已,更何况真银假币也不乏其例。负责任地鉴定一枚银币,需要多方观察,鉴定银币不仅要声音对,而且还需要从图案、做工、质地、齿边、包浆、重量等多方面因素去考查,笔者曾见一位“行家”,拿起别人收藏的一枚不错的银币直接往水泥地上一摔,然后斩钉截铁地说:“一听声音就知道是假的!”这显然都是违背常识的做法。
我倒想请教一下,万一把人家的银元磕出品相问题,又该如何收场呢?
“砖家”大人们,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