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南路金鼎大楼的顶层,有一座空中楼阁般的中式院落,西安龙泉钱币博物馆,就坐落于此。这座博物馆是古钱币收藏家张振龙继高陵钱币博物馆之后,用自己藏品支撑起的又一座钱币博物馆,已于近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小钱币 大历史
沿着连廊步入龙泉钱币博物馆,透过玻璃,映衬着暖色的灯光,从史前文明、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直至今天的货币一应俱全,贝壳、刀币、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交子、纸币等陈列整齐,并配有完整的文字说明。
在博物馆里,记者见到了几种非常特别的古钱币。“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鱼形币,包括了当时人们捕获的各种鱼类,表面有鱼鳞纹饰的,说明技艺更高,价值也更高。”张振龙介绍道,“还有这枚‘蚁鼻钱’,只有人的小拇指甲盖一半大小,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铜币,形状为凸面椭圆形,正面有阴刻的文字,看去似一蚂蚁歇于鼻尖,故得此名。”
“尤其值得一说的还有‘秦半两’和‘汉五铢’。”张振龙指着展柜内的古钱币告诉记者,“在秦一统六国之后,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在全国流通,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从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汉五铢因其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
“钱币的大小质量和国力密切相关,我们可以看到,董卓时代东汉国力衰微,钱币的大小就比前代大为缩减;而至盛唐,开元通宝则饱满圆润,分量十足,每个时代的钱币,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这也是我如此痴迷于此的原因所在。”张振龙说道。
让更多人从钱币了解变迁
流连于钱币博物馆,那些历经岁月侵蚀的铜钱,表面斑驳,散发着绿荧荧的光泽。而记者也发现,与常人相比,张振龙的双手有大面积的色素斑点,或白或褐或红。他坦言,由于长期从事收藏钱币的工作,他的手都在与数百上千年锈迹斑斑的铜钱亲密“接触”,霉菌、铜锈等悄悄地吞噬着他的皮肤,“这也算是古钱给予的收藏‘记号’吧。”
“我从少年时代就痴迷于收集钱币,研究钱币承载的历史文化,40年如一日,始终不渝。”张振龙坦言,40多年来,他收藏的古钱币已经近10吨。而张振龙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不仅收藏古钱币,还注重对钱币文化历史的研究与探索。“如果对自己的收藏不明就里,那么充其量只能算得上一个保管员,而不能成为收藏家。”
张振龙收藏的古钱币,涵盖了中国古钱币的铸造、流通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发展的历史,具有很大社会研究价值与史料价值。2012年5月,他将一手创办的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向社会正式开放,“博物馆的存在与行动,可以以建设性的方式改变社会,将‘保护’这一传统使命与保存当地历史记忆和城市构建结合起来,从而为城市的美好未来作出贡献。”
张振龙告诉记者,这次在西安建起龙泉钱币博物馆,就是希望西安市民们不用跑到高陵,在西安也能看到系统的钱币展示。目前仅完成了中国钱币馆的布展,今后还将陆续完成外国钱币的布展,让大家更为全面地了解钱币知识,从“孔方兄”的身上感受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