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古钱鉴定家鉴定有争议的古钱时,在排除了其他因素外,总是把钱文书法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那新出现的“出谱钱”。因为这些钱,前人未见,臆造的可能性很大,而识破臆造钱首要法宝就是书法。今人臆造钱币,首先要过钱币书法关,这位古钱鉴定家凭书法的漏洞识破了不少假钱。他说“古人不会写出这样蹩脚的字”,相反,他也把书法的精到娴熟作为肯定真品的重要条件。
书法在鉴定古钱中真有那么重要的作用吗?古人、今人在书法水平上有那么巨大的差距吗?
其实,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书写水平问题;二是书写者的心态问题。两者相比,前者当然是主要的,但后者也忽略不得。
先说书法水平。不客气地说,从清末民国至今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是文化领域中国粹明显流失的重要部分。其实上世纪40年代,我读初小时,老师还要求用木板格子印刷的小楷本毛笔书写小字作业,那时的小学生多少都有点小字功力,现在的小学生已不知小楷本为何物了。现代用电脑写作,大部分人把写字当成负担,更不知书法有何用,更不用说鉴赏水平了。
古人云:书如其人,孔子也把书法列为六艺之一。其实,就是把书法列为人格修养的重要部分。古人书艺之高,就高在高洁的人品,静如止水的心态,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氛围。
古人把书写钱文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誉,除皇帝亲笔外,大都是富有盛名的权臣名儒,如欧阳询、宋太宗、司马光、苏东坡、周伯琦、戴熙等。可谓每枚钱币都是一幅金属铸造的书法笔帖,自清末钱法大乱时,此情况才发生改变,各地方省局不按祖制,或在军费紧张、情急慌乱中,由钱局刀笔工匠滥竽充数,即使为此,其钱文也不至于失去法度,不堪入目。
至于今人臆造品,则截然不同。首先,当今的造假者不可能有古人的文字功力;其次,这些人急于赚钱,心浮气躁,也不能领略古人书法的真谛,照猫画虎、破绽百出。笔者曾见到臆造的“宣和元宝”折十钱,隶书写得死硬、呆滞;还有臆造的“珠重半两十一”较“珠重一两“小一圈,文字刻板毫无先秦钟鼎金石之气。一枚所谓义和团的“扶清灭洋”钱书法潦草、毫无章法。另如新仿的“珠重一两十四”篆书疲软肥腻,毫无骨力,“凉泉新造”、“大夏真兴”等隶书写成了楷书,而且极为粗劣。许多仿地方局铸造的“咸丰通宝”文字蹩脚,局名满文变形像阿拉伯数字,这样的钱币不管锈色色浆多么逼真,也无需再费神了。
一言以蔽之,学点书法,长点文化,不仅能在鉴定上有用,也会提高收藏钱币的文化内涵与情趣,岂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