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时命百姓自由铸造钱币,但在“榆荚钱”之后,关于钱币的铸造师交由郡国或民众自由处理,又或是由中央直接控制在西汉时期经历了好几次变迁,最终决定是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钱币定价由中央控制。在变迁的过程中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积累了许多。
汉文帝--四铢半两钱制
汉初推行的半两钱中最为成功的钱币是四铢半两,其形态整齐,铸造量多,流通地区广泛。更为后来五铢钱的推行率先对管理流通钱币的方法、手段等进行了尝试,并同时探索出了检查钱币质量的工具。众所周知要保证金属钱币的质量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好每一枚钱币的重量,在操作中稍不做控制钱币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如此这般终会被新品种所取代。汉文帝时期对社会上流通使用的四铢半两钱规定进行称量限重,若发现不符合标准的不得流通并立即进行销毁。
据悉秦汉之前用的衡具多是两边等臂的吊杆式天平,汉之后,称测、校验钱币重量有了专用的衡具,秤杆虽还是以吊杆天平式为主,但砝码多见称钱专用品。从1975年出土的四铢半两钱当中,同一个竹笥内还有一件“称钱衡”和一件圆形砝码,称钱衡上还注明了使用方法和标准。在实施铸币政策的同时汉文帝也推行了“称钱”法律,对市场交易过程中使用的钱币进行管理,称钱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钱币的质量,也推动了当时经济辉煌。
汉武帝--上林三官五铢
西汉时期经历了6次币制改革,在汉武帝执政之后边推出了上林三官五铢,他对新币制的管理十分重视。当年把博士褚大等人应诏到全国各地对新币制进行宣传和管理,在这当中继续沿用了文帝时期的“称钱”法律,其也是西汉币制管理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手段。此时称钱衡还是汉武帝时期在称钱管理当中的主要工具,但在推行新币制的同时,旧时用的“权钱”不能继续使用,而改用另一套砝码钱。
据历史资料研究发现,武帝时期国家认定的标准砝码钱主要有“新币士铢”和“五铢”大小两种。小的“五铢”在整体上与上林三官五铢比较相似,但在钱面铸上了明显的记号,仔穿口四角处有着醒目的四道杠,其在钱币学上的专用名叫“面四出文”;而大的“新币士铢”前面铸有明显的记号,面文上释有“新的币制规定由五铢治事”意解,反映了当时推行新币制的含义,在起到宣传作用的同时又跟通用钱币明显区别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