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国古代钱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这是大家颇为熟悉的。从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9年改革币制,废止“半两”钱制,铸造发行“五铢”钱开始,一直到621年唐高祖李渊铸造“开元通宝”为止的740年时间里民间通行的就是“五铢”钱。但在西汉与东汉之间的王莽新朝,曾经实行币制改革,发行了多种钱币,其中有一种叫“大泉五十”。虽然莽钱正式使用的时间很短,不久就被东汉光武帝刘秀所铸的建武“五铢”所取代,但莽钱在钱币史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前几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发现了两枚,“大泉五铢”钱(最近甘肃省庆阳市也发现一枚),此钱直径25.5毫米,孔径9.5毫米,大小与汉武帝“五铢”和王莽的一种“大泉五十”钱相同,红铜质,有黑绿锈。
“大泉五铢”钱,过去发现不少,有记录说:一种为直径一寸七分,重一两,穿孔的四角有斜出的直线。一种是两面都有四角斜线和钱背穿上有一间点,穿下一弯形朝上。又有一种是用比较厚的“大泉五十”,刮去“十”字,另外剪取五铢的“铢”字补上去的。还有人说是三国时东吴孙权所用的三等钱中最小的一种。
现在内蒙古发现的这两枚,“大泉五铢”钱。与上述种种记录均不相合。如果说这种钱是东吴孙权所铸,则其流通区域当在“鼎足而三”之内。但吴国的辖境与阴山脚下的内蒙古遥隔数千里,而且中间还隔着魏国曹操的统治区,所以说是吴钱流入内蒙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有人指出这种钱是在23年王莽倒台后,其所铸的贬值减重的“大泉五十”钱,已失去其法律上的强迫性,不能再以一个当五十个来使用之后;刘秀虽已上台执政,但还没有在40年正式铸造其建武“五铢”之前的这二段时间之内,北方某地的官方造币厂用武帝“五铢”和王莽“大泉五十”两种钱为模范,铸造而成的“大泉五铢”钱,它是当时某一地区的正式流通的货币。这个说法是值得我们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