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鼓励盘活存量资产、缓解银行资产负债表压力的背景下,尽管中国资产证券化(ABS)市场起步较晚,但目前规模已经成为亚洲第一,甚至超过了韩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
根据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数据,今年前8个月,中国已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已经达到26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208亿美元的规模大增25%。
数据还显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CLO)1-8月总计发行了20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59亿美元提高了超过三分之一。
所谓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银行把信贷资产打包,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现金。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腾挪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更多业务。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包括央行、银监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证监会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以及交易商协会推出的资产支持证券等几个序列。
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国开行和建行分别进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但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ABS一度叫停,随后在 2012年再度启动相关试点。当时,金融机构想要发行ABS,需要分别向银监会和央行取得“资格审批”和“项目审批”,并获批相应的发行额度。
但近年来,随着证监会、银监会以及央行相继经将资产证券化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中国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和交易所两大市场彻底告别审批制,资产证券化市场迎来了“黄金时代”。
据中金宏观团队整理,2014 年全国ABS总发行量3264 亿元,较2013年增长10倍以上。
今年5月的国务院会议曾决定新增5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以盘活存量资金,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信建投宏观债券分析师黄文涛曾提到,受益于政策推动和市场供需提升,2015年资产证券化规模将继续快速增长,最高或达到6000亿的发行规模。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如果仿效国外的做法,甚至一些坏帐也可通过打包证券化来处理,也就是常说的次级债券。ABS在繁荣金融市场的同时,也将风险蔓延至整个金融系统。2008年的金融危机正是由于次级贷等不良贷款被打包发售,最终风险爆发引起金融海啸。(2015-11-24 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