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页金册,规格比圣旨还要高!”1月6日,眉山市彭山区文管所办公桌上,所长吴天文面前,摆满银锭、碎银、金银赏供币和金封册等文物。
这些文物从张献忠沉银地——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段出水,集中出水时间分别为2005年和2011年。而这次集中亮相,系“张献忠江口千船沉银”传说被证实之后,彭山首度将其公开。
去年12月25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国内10位权威考古专家、历史专家,莅临彭山上演“寻银诀”,并联名出具《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研讨会专家意见书》,基本确认彭山“江口沉银遗址”为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 2公斤银饰品铁证张献忠入川打劫
历史上,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张献忠与李自成齐名。1644年,张献忠占领四川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两年后,张献忠在四川西充中箭身亡,而他拥有的巨额财宝却不知去向。
张献忠财宝去了哪儿?考古界将其誉为世界三大宝藏之谜之一。
成都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讲述的就是张献忠兵败退出成都时,把“大西国”金银财宝秘藏起来,谁发现了石牛、石鼓记号,就有可能 找到“大西国”神秘宝藏。围绕藏宝之谜,坊间说法不一。有埋锦江河底说,有随船沉入岷江说,也有埋青城山说,等等。其中,彭山江口岷江河段张献忠“千船沉 银”说,最受关注。
1月6日下午,吴天文首先拿出一小袋碎银。他说,像这样的碎银,他们所藏约2公斤。出水时间为2005年和2011年,地点位于现张献忠沉银遗址保护区内,方圆100万平方米。
拿起一片银饰,吴天文说,这是木箱卡扣,用银子做成,可见箱子里装有更贵重的东西。“这是耳环、这是耳钉,全是民用银饰品。从质样看,极有可能是张献忠打家劫舍而来。因此,这些碎银就是张献忠入川打劫的铁证。” 20多锭银锭吻合张献忠入川行军路
彭山区文管所库房内,吴天文和同事拿出10多个拳头大小的银锭。“这些是刻有文字的,还有10多个没有刻字。”吴天文拿起一个银锭,上有“大西眉州征完元年分半征粮银五十两一定,银匠右闵季”的字样。
银锭出水时间主要集中在2005年和2011年。对于第一次发现,彭山文管所有着详细记载。
2005年4月20日,彭山引水工程在江口镇岷江江心进行施工。其间,一辆挖掘机在距地表2.5米左右的地方挖出一圆木并从中散落7件银 锭,由施工民工全部捡走。经过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努力,收回所有流失银锭,并收回已被损毁的贮藏银锭的木筒。“具体发现地应该是岷江大桥往下游方向500 米处。”吴天文说。
“大西是张献忠国号,从字样内容来看,说的是这锭银子,是在眉山征收的粮税,有五十两。”吴天文说,彼时一两大概是37克,五十两相当于现在3斤多。
由于长年沉浸江水中,银锭外部已氧化,呈黑色,部分有残损。“银子纯度,大概在95%以上,除眉州,还刻有湘潭、京山、赣州等字样。”吴天文说,据文献记载,张献忠行军路线也是经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之后入川,银锭正好与之吻合。一页金封册全金打制重达700多克
“这批文物中,还有一件最有文物价值的东西。”将银锭收归管库后,吴天文从所管库里,抱出“镇所之物”金封册。这页金封册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上书“大西大顺二年……”等29字。
据吴天文介绍,这页金封册出水时间为2011年,出水地点位于彭山岷江大桥以上江中。
2011年4月19日,在岷江河道取砂石过程中,出土大量文物。因现场人员众多,出现哄抢现象。这些文物一部分得到了文物部门及时清理,一部份却被施工民工和当地群众捡走。被捡走文物经相关部门共同努力,部分被征集和追缴回来。其中便有这件宝贝——金封册。
吴天文指着上面小洞介绍,这页金封册应是封面,内容大致是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后,颁布政令法规。“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到底有多少页,吴天文也说不上来。
影视作品里,闻听圣旨到,达官显贵无不老老实实下跪,恭恭敬敬聆听。“比起圣旨,金封册规格还要高一些!”吴天文说,圣旨是“皇帝诏曰”, 金封册所刻是“皇帝制曰”。再论颜值,金封册更是全部用黄金所制,这一页重量达700多克,亦完爆圣旨。两枚金银赏功币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在吴天文展示文物中,还有两枚圆币,一金一银,中镂空呈方形,刻有“西王赏功”的字样。“这类似于现在的军功章,是当时张献忠封赏用的。”
资料显示,西王赏功钱,是张献忠所铸造的非流通货币。相传有金,银,铜三品,皆世所罕见,是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西王赏功存世罕见,早年所知金、银皆为孤品,后在彭山区有新的发现。2011年嘉德春拍出品金质、银质西王赏功各一,金质成交价格230万 元,银质以55.2万元成交。目前金银铜三品仍然为珍品,根据出水情况,银质稍多,金和铜均罕。根据品相成交价维持在数十万元不等。
据吴天文介绍,该赏功币集中出水于2011年,出水地点位于彭山岷江大桥至镇政府一线的江中。江口沉银挖掘史第一季·清朝三次挖宝,两次“空欢喜”
在彭山文管所,有一本《彭山县志》。上面这样记载:“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玉器等物”。
吴天文说,从记载看,清政府这次组织大规模打捞行动,确有所得,但宝物的数量,有浮夸之嫌。“事实上,当时人力、财力和物力,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有理由怀疑,仍有大量沉银在江底。
清政府第二次江口挖宝是在1838年,第三次是1853年,均无所得。
第二季·民国淘金十个月获三筐小铜钱
1937年冬,杨白鹿将从他人手中得来的张献忠藏银图纸向好友——当过师长的马昆山透露,后由范绍增出面奔走磋商,成立“锦江淘金公司”,开展打捞工作。
他们照原图纸方位丈量、细密探索,推断出埋藏金银地点,位于望江楼下游对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交叉点左侧接近江心的江边。1938年冬季,趁河水较小,加速开挖但无获。
第二年秋,水退后又继续,上百人前后历时十多个月,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大石鼓。然而,历史却开了一个大玩笑: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只有3大箩筐小铜钱。“金银万万五”杳无踪影,民国轰轰烈烈挖银事件,也只好草率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