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政府因强制发行纸币“宝钞”,对金属货币的铸造严格限制,所以铜钱数量之少可谓空前绝后。元代铜钱除了“官铸钱”外,还有一种“供养钱”。“供养钱” 是佛教信徒向寺庙布施时专门用于供奉神灵的私人铸币。供养钱虽是供佛之钱,但由于是足值的铜钱,故偶尔也进入货币流通领域。
这枚元顺帝 至元年间(1335年至1340年)铸造的“至元通宝”钱,因币上有四种钱文而被称为“四体文钱”,历朝历代的古钱币中面文和背文多达四体的,仅此一例。 此钱直径4.48厘米,重19.4克。其面文为汉字,楷书直读;背有4个异文,奇崛古朴,疏密自然,笔法宛转,妙出逸趣,甚为独特。
事 实上,关于这种钱的用途,历来钱币学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镇库钱,也有人认为是供养钱,也有认为是纪念币。一般认为:背穿上下为八思巴文“至治”两字, 是元世祖时国师八思巴根据藏文字母创造的一种文字;穿右是察合台文“通”字,也称突厥文;穿左为西夏文“宝”字,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造 的文字。
但也有专家认为其“穿上为蒙文,穿下为女真文,穿右为回文,穿左为西夏文,按上下右左顺序,也应该是“至元通宝”四字”。更有学者专家经过长期研究考证,认为该钱其少数民族文字的一面应为正面,汉文楷书一面应为反面,这些都是值得有待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