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邮万里、国脉所系。自1896年大清邮政官局成立以来,中国邮政已走过近120年风雨历程。
一路前行,助推中国邮政永续发展的“密码”越发清晰:作为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诚信”是邮政人恪守的职业操守,“创新”是邮政人鲜明的形象写照。
“鸿雁精神”铸就招牌
时至今日,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方,邮递仍是人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邮政5.2万个支局所中,四分之三的网点、三分之二的邮路在农村。
中国邮政有18万名邮递员,每天把7800多万件邮件和报刊等传递到城市乡村、千家万户。在世界各国邮政中,中国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的业务种类是最多的,服务范围是最广的。
从20世纪50年代的罗淑珍,到“深山信使”王顺友、“溜索姑娘”尼玛拉木,再到“最美邮递员”群体,他们都有一个信念:情系万家、信达天下。
这一信念,深刻反映了当代邮政企业的使命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邮政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已经发展成为经营传统邮政业务、金融、包裹快递、电子商务的现代企业集团。
让数据说话--
1998年邮电分营时,中国邮政总收入只有287亿元,亏损179亿元;到2014年,中国邮政总收入已跃升至4047.7亿元,年均增长18%,利润总额356.5亿元。
在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位居143位,比2011年上升了200位;在“2015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位居22位,比2011年上升了15位。
改革“点燃”无穷活力
从报刊亭,到邮政局所,到村邮站,近年来中国邮政不断加大便民服务平台的创新和投入,赢得百姓好评。目前,全国5.2万处营业局所、2.8万个报刊亭以及30万个便民服务站、“三农”服务站、村邮站等,已变成各具特色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
眼下,中国邮政已经累计完成了8440个补建的乡镇邮政局所的开业运营,为广大农民提供信函、报刊、包裹、邮储、汇兑、贷款、保险、农资配送、农村电商等各类服务;2012年以来,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4万亿元,解决了1200万户小微企业的资金短缺困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邮政传统业务市场需求萎缩了,但中国邮政紧抓新机遇,改革创新动力依然十足。
目前,中国邮政正在积极探索对速递物流等竞争性业务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与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及民营快递公司合作;同时,积极“走出去”,正在洽谈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仓,助推跨境电商发展。
以邮政包裹快递为例,业务量由2011年的7.4亿件上升到2014年的16.3亿件,年均增幅29.8%;其中,国际包裹快递业务量由2011年的6494万件上升到2014年的4.1亿件,年均增幅84.6%,在跨境电商轻小件寄递市场占有率超过6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国华说,“在‘十三五’即将开局之际,我们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全力推动中国邮政平稳健康发展。”
“深耕”优秀文化基因
11月29日,北京,2015年邮票收官之作《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特种邮票首发。
邮票,是国家名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浓缩于这一“方寸世界”。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特种邮票图名分别为“有国才有家”“中国梦牛精神”“中国梦我的梦”,内容则巧妙选取了《鸟巢》《牛精神》《梦娃》三个画面,形象地宣传、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邮政非常重视发挥社会效益。2013年至2014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了“寻找最美邮递员”大型公益活动。通过这一平台,叶其懂、葛军、唐真亚等一批优秀基层邮递员走进了公众视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邮政作为服务行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这次活动,正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次成功尝试。”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张亚非指出。
“近年,中国邮政努力践行央企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责任与义务,2013年发行了《美丽中国》邮票,2013至2015年连续3年发行了中国梦系列特种邮票,着力反映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国集邮总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2016年,中国邮政还将发行《海上丝绸之路》邮票,充分利用邮票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弘扬主旋律,传达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