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号】:66-77
【名 称】: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
【发行日期】:1973-11-20
【印刷方式】:影写版
【设 计 者】:吴建坤
【印 刷 厂】:北京邮票厂
【齿孔度数】:P11.5
【规 格】:31mm*38.5mm,50(10*5)
【每套枚数】:12 枚
【每套面值】:148 分
【现在参考价】:260 元
序号 |
名称 |
面值 |
发行量 |
1 |
青花凤首扁壶 |
0.04 元 |
700 万 |
2 |
鎏金舞马衔杯银壶 |
0.04 元 |
700 万 |
3 |
黑彩马 |
0.08 元 |
1000 万 |
4 |
泥俑 |
0.08 元 |
1000 万 |
5 |
石雕柱础 |
0.08 元 |
1000 万 |
6 |
铜奔马 |
0.08 元 |
1000 万 |
7 |
鎏金镶嵌铜砚盒 |
0.08 元 |
1000 万 |
8 |
长信宫灯 |
0.08 元 |
1000 万 |
9 |
鸭纽盖铜鼎 |
0.10 元 |
700 万 |
10 |
曾中(仲)斿父方壶 |
0.10 元 |
700 万 |
11 |
青铜提梁卣 |
0.20 元 |
650 万 |
12 |
彩绘红陶鼎 |
0.52 元 |
150 万 |
相关资料
出土文物是专指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历代文物,文革初期,在极“左”思潮的泛滥下,红卫兵破“四旧”,使全国各地许多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环,损失无法弥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党内许多同志千方百计地与林彪和江青两个阴谋集团进行抗争,力图把他们煽动红卫兵和造反派破坏文物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在文物战线上有不少同志恪尽职守,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想方设法为国家保存好新出土的文物。
“九 • 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了中央工作,对文物和文化古迹的保护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由于“文革”初期红卫兵和造反派“打砸抢”的暴行在海内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国外的反华势力又千方百计地利用红卫兵的行为诋毁和攻击中国政府。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国宣传部门比较积极地向国内外特别是境外宣传“保护文物”的举措。
这套《出土文物》邮票的发行,不仅有利于宣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告诉人们,要继承和保护祖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是对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野蛮做法的否定。所以,在文革尚未结束编能发行这样一套邮票,其意义是深远的。这套邮票设计之精美,规格之庞大,至今仍不失为中国文物邮票的最佳之一。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考古也受到冲击,但考古发掘工作并未间断。后期,一批珍贵文物出土,在文物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编66,4分,图案为“青花凤首扁壶”,1970年10月在北京市旧鼓楼大街路豁口东元代窑藏出土。
编67,4分,图案为“鎏金舞马衔杯银壶”,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
编68,8分,图案为“黑彩马”,1971年在河南洛阳关林唐墓中出土。
编69,8分,图案为“泥俑”。
编70,8分,图案为“石雕柱础”,1965年山西大同市东郊石家村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
编71,8分,图案为“天马”,1969年甘肃省武威县雷台东汉墓出土。
编72,8分,图案为“鎏金镶嵌铜砚盒”,1969年5月在江苏省徐州市东汉墓出土。
编73,8分,图案为“长信宫灯”,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墓出土。
编74,10分,图案为“鸭纽盖铜鼎”。
编75,10分,图案为“曾中游父方壶”,1966年7月在湖北省京山县郑家河水库出土。
编76,20分,图案为“青铜提梁卣”,1970年2月在湖南宁乡黄材公社出土。
编77,52分,图案为“彩绘红陶鼎”,1974年4月在山东邹县城南野店村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出土,属于中期大汶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