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2012年连续两届的“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硬币设计大赛”中,有一位年轻人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他的设计作品分别荣获2011年大赛一等奖、2012年大赛三等奖,他本人还被评为2011年大赛“最佳设计师”。在近年来的中国贵金属纪念币和流通纪念币设计竞标工作中,他也斩获颇丰,总共中标70多个面。能够获得这样的优异成绩,不禁令人赞叹,真是后生可畏。而他却淡定地说:成绩已成为过去,放眼未来,在艺术的道路上,唯有继续努力,不断向前。他,就是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所属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的工艺美术师朱熙华。
2005年,朱熙华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舞台设计专业毕业,进入上币公司工作,2006年8月走上币章设计及浮雕制作岗位,师从上币公司副总工艺美术师罗永辉。
踏上钱币设计之路,用朱熙华自己的话说,就是“纯属偶然,却又必然”。在进入上币公司之前,他从未想过要做一个钱币设计师,甚至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职业存在,只是一心想当一个舞台设计师和插图画家。但由于他一心想从事一份艺术性要求强一些的工作,而不是那种过于商业化的设计,所以因缘际会进入了上币公司,更可喜的是,他发现自己的性格和爱好很适合做这个工作。“可能这就是缘分吧!”朱熙华笑着说。
不过,钱币设计工作与舞台设计专业还是有很大不同,快速的转型极富挑战。然而经过实践的锻炼,朱熙华深刻地体会到,艺术其实是相通的。舞台设计时运用的空间感和戏剧性、插图的想象力与画面感,都能与钱币浮雕有机结合起来,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对于钱币设计工作,朱熙华充满着激情和喜爱,绝大多数情况下,他没有把工作当作“职业”来看待,而更像是一份热爱的“兴趣”。每一天,他都以最饱满的精神面对所谓的“挑战”,用最严格最挑剔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作品。因为他知道,钱币设计师是靠作品来说话的,所以平时经常第一个来到工作室最后一个离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然辛苦,但他却乐在其中。
“这种状态真的很奇妙,有时我甚至感觉至今仍在读大学,只是选修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已,也许这就是上天对我的最大眷顾。”
回首七年的工作,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感伤,可是无论遇到怎样的状况,朱熙华都默默地告诫自己:不要放弃,坚持到底,翻过了这道山,就能见到壮丽的风景。
在众多设计项目中,令朱熙华印象极其深刻的,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流通纪念币的设计。整个项目时间紧迫,要求很高,而且是政治与艺术结合的产物。这样的题材不仅考验他的美术能力,更是对其综合解读能力的巨大挑战。
项目初期,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通过筛选,产生了几组方案,并且集中进行反复修改,报送中宣部审批挑选。但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这些方案都遭否决。这样一来,原本不多的时间变得更为紧迫,而且一切都要从头再来。接到通知后,朱熙华立即赶到北京,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重新设计的创作任务中。从白昼到黑夜,他不断推翻原先的想法,修改、思考、反复……星星点点的灵感在脑海里渐渐地汇聚、整合、发光,照亮着手中的设计。他加快了创作的脚步,一点一滴将作品表达出来,呈现出来,最后完成时已到凌晨,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
朱熙华的设计最后被认可选用,为建党币的成功发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币还获得了2013年美国“克劳斯”世界硬币设计大赛“最佳贸易币”(Best Trade Coin)提名。
“现在回想起来,那24小时的经历对我而言,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尤其当看到凝聚着众人汗水的精美样币展现在面前时,心情真的很激动。”朱熙华发自内心地感慨。
硬币设计自2000年起引入了竞标机制,给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吸引了不少行业以外的社会力量,在这一擂台上进行公平的“较量”。但竞标对设计师也造成了巨大压力,千军万马之中只有一位胜利者,这就是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尤其当这一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后,下一年如何巩固,如何突破?当屡竞不中无功而返时,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打击能力如何?对此,朱熙华认为,这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平静地面对压力,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永不言败。
通过几年的职业生涯,朱熙华深刻地感受到,年轻人要有谦虚好学的品格,传承老一辈钱币设计师的优良传统与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年轻人在事业起步阶段,即使小有成就,也要切忌心高气傲,需脚踏实地请教导师与前辈们,拥有一颗善于学习的心。在工作中,不可避免会碰到一些问题,有些通过自己的研究可以解决,但还有一些显然不行。这时,老师的帮助就犹如雪中送炭,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干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共和国名片的设计者,朱熙华倍感自豪与荣耀,但他也深知肩上的分量与责任——接过前辈的旗帜,不断传承与创新,为祖国的钱币设计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还将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