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介绍
1.藏品的基本信息
【藏品特点】云南新版半圆银币主要分为云南新龙半圆银币和云南双旗半圆银币两种。
另根据龙图火焰中间有圆孔的多少和火焰下方有圈环的多少,以及环内有无珠的情况;龙面两侧花圈有素花圈、中心双圈、带点等;龙爪分开爪、合爪、长爪、短爪、错位爪等;龙尾变化有粗尾短刺、细尾长刺、珠点尾,尾刺多少不等;背刺有多少之差,估计细分可达几十个版别。
【总重量】13.4克
【含银量】含银70%~40%
【规 格】直径32mm
【铸造量】1907年11月,清政府批准设立的云南造币分厂在今昆明市钱局街建成投产,云南开始由本省机铸银币。云南造币分厂铸造的银元,云南新版半圆银币的铸造始于1908年底至1909年初,到民国建立后,由于云南地处边远,至1917年仍有断断续续的铸造。此时所铸造新版半圆银币成色相对较高。1917年8月,护国运动成功,随即开铸拥护共和纪念的唐继尧头像半圆银币,云南新版半圆银币停铸。后来由于国民政府推行“法币”实行纸币制度,银圆基本停止铸造。到民国后期,由于纸币泛滥,信誉低,部分地区人民拒用纸币,又重新开铸新版半圆银币,但此时已降低了半圆银币的成色,法定“成色五成”,使得原本成色就低的半圆银币更低,成色有时不足四成,贬色的半圆银币越铸越多,流通愈来愈广,一度越出省界,进入贵州、广西及四川的西、南部地区。再加上军阀和个别地方豪强的铸入,使得新版半圆银币的版别和成色就更加复杂。
2.藏品的历史资料
云南的半开银圆,即清政府所批准的银铸币中的半圆银圆,每两枚抵壹圆银圆一枚使用,最初由湖北运入。到1907年11月,清政府批准设立的云南造币分厂(在今昆明市钱局街)建成投产,云南开始由本省机铸银币。云南造币分厂铸造的银圆,以半圆银圆为主。迟至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国币条例》时,才算正式有了以晚清所铸的壹圆银圆为本位国币的明确规定,单位定为壹圆,并将其余的几号银圆定为铺币。由此可知清政府在自铸银圆之初,并没有规定主币的统一重量、成色、单位等,而且也没有废除银两制度,因此,当时所铸的各种银圆在流通中都可当作主币使用。于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几种银圆在各地市场上便各自占有不尽相同的地位。
半开银圆之所以会成为近代云南流通银币中的主币,正是由于它是近代中国币制改革开端时仅只推动银两制向银圆制过渡的产物,即它是中国的银圆制度在建立之初引入近代币制而又与旧体系混杂的结晶。当然,半开银圆真正成为云南流通中的主币,并不在清末,而是在辛亥革命后,民国开元铸币厂新模来不及做,但急需铸造银圆,所以只能用旧模,是民国年间铸造的唯一清朝的龙洋。近代中国银圆制进入初期阶段时的主币不相统一的状况,却为半开银圆成为近代云南流通中的主币提供了可能。而根本的原因,则是由于它较适应于相对落后的云南社会经济的水平,所以云南自铸银圆和流通市面的银币以半开银圆为最多。
半开银圆成为近代云南流通中的主币,主要是在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前这一历史时期内。1911年,云南“重九光复”,建立了军都督府,并成立了地方金融核心机构--富滇银行。1912年,军都督府发布告示,明令富滇银行“发行各种纸币与银圆,一律通用”,从而确立了银圆本位,成为全国继四川之后“改两用圆”的第二个省份;接着又将云南造币分厂改为云南造币厂,自行铸币,铸数日多。云南在历史上是“受协”省份,辛亥革命后,由于“协饷”停止,为筹措军政费用,本省造币厂所铸大圆,为数不多,后来由于纸币充斥,铸料不足,乃专铸半开银圆。1918年,护国成功,又铸银圆,而公开发行的仅有半圆一种,后铸新版“拥护共和”纪念银币也是五角银币。经此过程,半开银圆沿袭其清末时已在云南广泛流通和使用的习惯基础,实际上已在云南取得了流通中主币地位。初铸的半开银圆,尚维持着原来的成色标准,如上文提及的“拥护共和”纪念银币,与老云南半开银币成色一致,都为含银八成六。但护国军兴后,因军用浩繁,被迫以铸造减色半开为筹饷办法,致使半开由八成降至七成、六成,乃至五成,甚至不足五成者。尽管这种低值银币在不断铸造出笼,但因同时还有富滇银行发行的大量纸币充斥市场,铸币竟还远远跟不上滥发纸币的需要,以致在金融日益混乱的市场上,人们“宁要半开,不要纸币”。于是,贬色的半开越铸越多,流通愈来愈广,甚至越出省界,进入贵州、广西及四川的部分地区。云南遂半开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