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文化企业应突破创意瓶颈,积极进行内容创新
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领域正得到数以百亿计的民营资本青睐。目前,我国民营文化企业规模仍以中小型为主,它们像一个个活跃的细胞,鼓舞着文化产业的士气,也如一个个敏感的风向标,测量着文化产业的生态。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再次显示了国家对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视,未来市场化的推进是关键,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使国有和民营企业都受益。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将持续深入,民营文化企业亦迎来新的机遇。
政策环境
政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如今我国政府正在加快职能转变,努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有效治理方面的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文化产业方面,也在积极出台政策,为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一是全面降低民营企业的行业准入门槛。2012 年,文化部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对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打破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弹簧门”和“玻璃门”。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也分别于2012年发布《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广播影视产业的实施意见》,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文化建设,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促进出版行业和广播电视行业的科学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是大力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各地政府为进一步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盘活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3年10月印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政策》,重点从深化综合改革、增强文化设施功能、做强文化企业、加强集聚区建设等几个方面研究制定,打破阻碍民间投资进入文化产业的壁垒,推进民营资本与文化产业的金融对接。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求解决民营文化企业投融资瓶颈。
三是积极给予民营文化企业财政扶持。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设立专项资金,实行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统一待遇,对推动全国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优化产业发展整体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度中央财政下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8亿元,比2012年增加41.18%。这对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北京市2012年设100亿元投资专项资金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海淀区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2011至2012年两年间累计支持219个文创项目,支持资金1.9亿元,资金的带动和放大效应达到10倍。
四是公有与非公有资本在创业孵化方面一视同仁。为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新创企业,产业园区通过提供一系列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在30年间发展到逾万亿元规模,其中,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区(简称“海淀园”)的文化企业中85%以上为非公企业。作为以文化创意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致力于创新模式,吸引一批颇有特色的文化企业入驻,其中民营企业占到绝大多数,在“创业服务+创业导师+创业投资”综合孵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全程量化跟踪的陪伴式企业培养模式,孵育了很多有实力的文化企业。
五是为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提供统一市场平台和渠道。《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全国各地政府都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地方文化消费水平。以北京文资办推出的“文惠卡”为例,消费者申领文惠卡后,在进行看电影、看演出、买书等文化消费时都会享受相应的价格折扣优惠。目前已有国家大剧院、北京木偶剧院、首都博物馆等500多家国有与民营企业和单位(注:此处数据统计日期截至2013年12月15日),成为签约加盟商户或达成加盟意向。对企业而言,虽然给予消费者一定折扣,是一种“让利”,但长远看则是“获利”,可以锁定更多文化消费者,无形中拓展了消费人群。
发展机遇
民营文化企业面临的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理念推向制度建设,这对众多中小民营文化企业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如今在政策和实际操作上政府对民营企业和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一视同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视发展民营企业。
一是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理念推向制度建设,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对于具有轻资产性、收益不确定性、抵御风险能力差的众多中小民营文化企业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二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由此,才能加快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才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尽快形成活跃的文化市场,优化文化产业的大环境。如今在政策和实际操作上政府对民营企业和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一视同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视发展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能够做大做强。政策上做到任何企业都能够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和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其中包括政府采购等方面,对所有企业同等对待。
生存之道
民营文化企业的自我改变
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中,民营企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民营文化企业应紧紧依托各种利好政策,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打破旧思维,破除各种束缚,加大发展力度,勇敢迎接挑战。
一是积极进行内容创新及盈利模式创新。民营文化企业经营者应当拓展创新思路,积极进行内容创新。此外,要积极培养创新的团队文化,这种创新文化的关键要素包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异议并纠正错误的意愿、探索新想法的自由以及与他人协作的愿望等。把注意力从产品、服务创新延伸到运营和业务模式创新上来,需要把握文化产业领域的盈利模式,各个行业领域的文化企业可以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选择、借鉴和创造性扩展应用,并创新适宜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组合。
二是加强合作的同时强调差异化竞争。清楚企业为哪些客户提供价值、企业利润的决定因素、细分市场的利润率,更要明白企业收入中哪些来源是决定性的。走多元化生产的道路,以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给消费者带来感受区分度,这种区分形成各具竞争特色的市场占有领域,这是各个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经营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另外可以从广告的制作和发布中体现出差异。充分发挥技术特色优势,把差异化技术转化为技术服务能力,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垄断局面。
三是打造文化企业自主品牌。民营文化企业若想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需要由政府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打破行业壁垒、地域壁垒、部门壁垒,相关行业协同合作,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把文化品牌、文化精品与市场对接,使之带动相关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同时,采取一些市场手段使品牌产品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灿烂文化和价值观念。
文章